記者踏訪抗日根據地舊址,探尋我黨我軍優良作風感召力——
“愚公移山”的偉力源泉


炎炎夏日,記者尋訪多個抗日根據地舊址。
回望烽火,一問如懸鐘——
生存環境如此艱苦,對敵斗爭如此殘酷,共產黨領導的隊伍為什麼能夠獲得人民群眾擁護支持?為什麼八路軍、新四軍等在人民群眾支持下能夠如魚得水、一往無前?
追根溯源,是贏得民心——
2025-08-03,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閉幕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愚公移山》,“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
今天,“三座大山”早已被搬走。那個問題,依然揮之不去——
“上帝”,是怎樣被感動的?
近日,武警山西總隊長治支隊組織官兵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孫燁 攝
根脈擁抱大地,土壤滋養大樹
群峰壁立太行頭,天險黃河一望收。
山西武鄉的峰巒之間,有一處小小的村落——磚壁,八路軍總部曾設在這裡。
拾級而上,走進一個不大的院落,一棵老榆樹映入眼帘。黨史專家李東光告訴記者,這棵榆樹被當地老鄉稱作“彭總榆”。
關於這棵榆樹,村裡還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
1940年春,八路軍總部第二次進駐磚壁村。當時,太行抗日根據地遭遇大旱,老百姓依靠榆錢、樹葉充飢。一天,一名戰士飢餓難耐爬上樹摘榆錢,恰巧被彭德懷撞上。
“榆錢是留給老百姓的,你怎麼能擅自跟老百姓爭吃呢?”彭德懷仰頭批評樹上的戰士。這件事后,彭德懷多次在會上強調,讓戰士們到方圓十裡外的山上挖野菜、摘榆錢,將方圓十裡以內的度荒之糧全部留給老百姓。
“當時,很多當地的老百姓感動得落了淚。這樣紀律嚴明的仁義之師,從古至今沒有見過!”仰望樹冠,李東光說,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后來,老百姓又將“彭總榆”稱為“紀律樹”。
幾個月后,就在這個小村庄,彭德懷指揮了著名的百團大戰。先后有105個團約20余萬人參加,僅前3個半月,就作戰1824次,斃傷日、偽軍2.58萬人。
“如此規模的戰役,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是無法戰勝強大的敵人的。”李東光告訴記者,百團大戰中,僅平山、靈壽兩個縣就動員了3500多名民兵,晉中軍區發動10萬多人,破壞和填埋日寇佔據的公路、封鎖溝。
“劉伯承師長當年在接受《新中華報》採訪時說,人民群眾英勇助戰的精神,令人感動得落淚!”李東光說,“八路軍不與民爭糧,讓老百姓落淚﹔老百姓英勇助戰,讓八路軍落淚。這正是人民軍隊愛人民、人民軍隊人民愛的生動寫照!”
微風吹來,“紀律樹”颯颯作響,仿佛告訴我們一條真理——隻有大樹的根脈緊緊擁抱著大地,土壤才會給它豐富的滋養。
對於人民軍隊而言,這是鐵律,也是鐵紀。
當年,採訪根據地的美國記者史沫特萊發現,任何地方,只要有共產黨人及其軍隊在,都能聽到《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首歌。另一位美國記者斯特朗也發現,八路軍新戰士上的第一課就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一個戰士實在太餓了,午夜從一個被丟棄的面食攤撿了一個花卷,結果后面的戰士馬上喊道,“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這個戰士立即把花卷放了回去。
巧合的是,國民黨第3軍軍長曾萬鐘也曾率部來過磚壁村。一位耄耋老人回憶當年情景,仍難掩悲憤:“國民黨的隊伍來了,搶糧食、抓壯丁。鬼子來‘掃蕩’,他們跑得比兔子快,留下我們遭殃……”
這樣的軍隊,怎麼會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據統計,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國民黨敵后部隊僅剩6萬余人,其中半數喪失作戰能力。而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發展到約132萬人,民兵發展到260余萬人!
“在戰爭中比槍炮威力更大的東西,是人和人心的向背”“戰爭奪去你一隻眼睛,群眾會給你千萬隻眼睛﹔奪去你一隻手,群眾會給你千萬隻手”……向守志將軍生前多次回憶起老師長劉伯承的話,曾經動情地講起一個故事——
平鄉縣上町村有一位老大娘,每次抗日軍民轉移或隱蔽時,她都用家裡的地窖和夾壁牆提供便利。后來由於漢奸告密,老大娘被日寇抓走了。敵人對她嚴刑拷打,最后殘忍地把她扔進一口枯井。
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
一聲“子弟兵”,萬代魚水情
盛夏太行,驟雨初歇,滿目蒼翠。
“水流南山頭,吃飯不用愁,沒有八路軍,這水怎能流……”河北涉縣,一首《漳南渠頌》魚水謠,至今還在群眾中傳唱。
“1940年,八路軍129師挺進地處太行深山的涉縣。1942年至1943年,涉縣接連遭遇嚴重旱災。官兵硬是鑿出一條近30裡的漳南大渠,附近村庄的3000多畝旱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水澆田。”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講解員李美菊向參觀者娓娓講述。
一條漳南大渠,引來人民群眾“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的源頭活水——當年“九千將士進涉縣”,后來“三十萬大軍出太行”!
走出太行八陘,舉目望去,冀中平原坦蕩如砥,一馬平川。此地無山,然而,聶榮臻同志當年卻深情地說:“依靠人民,比山靠得住。”
楊成武將軍生前回憶:“冀中人民好得很,我軍每住一家,這家房東就全家動員放哨警戒,偵察敵情,傳送情報,並且有什麼給什麼。花生下來送花生,紅棗熟了送紅棗,早晨還給煮兩個雞蛋。我們那時穿的是便衣,騎的是自行車。每次一進村,老鄉就立即把自行車輪印掃掉……”
1940年春,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考察后,撰寫了《華北敵后——晉察冀》一書,稱頌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兒子,是在晉察冀生了根的抗日軍。
“子弟兵”的稱謂古已有之。現代中國,家喻戶曉的“子弟兵”稱謂,則來源於晉察冀抗日根據地。1939年5月,聶榮臻發布通令,嘉獎平山團是“捍衛民族、捍衛邊區和捍衛家鄉的優秀的平山子弟兵”。
這是“子弟兵”一詞首次用於稱呼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力量。聞名全國的擁軍模范“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就是河北平山人。
“正月裡來是新春,趕上豬羊出了門,豬呀羊呀,送到哪裡去?送給英勇的八路軍……”這首廣為傳唱的《擁軍秧歌》,誕生於延安時期開創的雙擁運動中。
2025-08-03,八路軍留守兵團在延安《解放日報》上公布了人民軍隊歷史上第一個《擁政愛民公約》。時值新春佳節,部隊在送給抗屬的賀年片上,寫著這樣一段話:“你們的兒子、兄弟出門抗日,我們就像你們的子弟一樣,有什麼事情要做的話,我們一定盡力幫助。”
“我們就像你們的子弟一樣”,子弟兵的承諾踐諾,在那個年代不勝枚舉——
有一年春節前,新四軍某部突然奉命轉移。當時淮北地區窮,老百姓過年才能吃點好的。官兵考慮到,如果在老鄉家過年,他們肯定會拿自己平時難得吃到的豬肉細糧來待客,於是在村外露宿3天。
浙江省長興縣溫塘村的吳春雲老人,生前曾深情回憶:“新四軍真好啊,待人很和氣,說話很講理……他們有‘四不走’——地掃不干淨不走,水缸挑不滿不走,門板上不好不走,借老鄉東西還不清不走。”
還有一張賀年片,靜靜地陳列在山東日照市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展櫃內。
這張白底紅字的賀年片,是1945年新春之際八路軍濱海軍區發行的。卡片的正面寫有“恭賀新春”4個字,畫著一個推著獨輪車的農民,車上裝著豐收的庄稼。另一面是4句詩:“男耕女織齊生產,百姓軍隊有吃穿﹔積極准備大反攻,今年就是勝利年。”
“今年就是勝利年!”果然,這一年日本鬼子就投降了。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有這樣的團結,才有這樣的自信!
誰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誰放在心上
“我是劉老庄連第6371名戰士,我有勇氣扛起這面連旗……”
今年3月18日,第82集團軍某旅“劉老庄連”在冀南某駐訓場舉行紀念新四軍“劉老庄連”八十二烈士殉國82周年暨“新時代八十二勇士”頒獎儀式。領獎台上,獲獎官兵面對連旗庄嚴宣誓。
千裡之外,蘇北淮安新四軍劉老庄連紀念園鬆柏蒼翠,82名勇士長眠於此。
2025-08-03,為掩護大部隊和群眾安全轉移,新四軍3師7旅19團4連82名官兵,在劉老庄與數十倍於己的日偽軍殊死搏斗。戰斗從拂曉打到黃昏,終因敵眾我寡、彈盡糧絕,82名官兵全部壯烈犧牲。戰后,7旅重建4連,當地挑選82名優秀青年補入該連,並命名為“劉老庄連”。
擎旗自有后來人。儀式接近尾聲,駐訓場上響起雄壯激昂的連歌:“抗日救亡動刀槍,戰斗在淮陰的劉老庄……”
歌聲悠揚,勾起另一件往事——
1944年除夕,盤踞在山東臨沂的日偽軍竄入臨沭縣朱村大肆掠殺。危急時刻,八路軍濱海軍區4團3營8連官兵奉命阻擊。經過6個多小時血戰,他們擊退了敵人,村民得救了,24名官兵卻把年輕的生命永遠留在這裡。
大年初一,鄉親們捧著熱騰騰的餃子,眼含熱淚來到官兵犧牲的地方。自那一天起,每年春節頭碗餃子祭英烈便成了朱村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人民軍隊為百姓流血犧牲,贏得了百姓的深情愛戴。來到武鄉參觀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時,武警山西總隊一名領導深有感觸地說:“誰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誰放在心上!”
據不完全統計,整個抗戰期間,敵后抗日根據地群眾為部隊傳遞情報1300萬余次。一個日軍師團長曾感慨道:“中國的老百姓可以隨便用眼色或手勢傳達八路軍要知道的消息,速度比電話還要快。”反觀國民黨部隊,1943年魯蘇戰區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部隊移動時,百姓閉門閉戶,無人引路﹔宿營時,求一瓢飲而不可得。”
華北平原,冉庄地道戰遺址。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指著一處隱蔽的地道入口告訴記者:“當年八路軍藏在地道裡,我們送飯送水﹔后來國民黨軍來了,我們就把地道口封死,誰讓他們淨干壞事。”
當年,閻錫山所屬部隊的一名參謀,與新絳縣一名村民有這樣一段對話——
問:你很年輕,為何不當兵?答:我打算當八路軍。問:你為何要當八路軍?答:八路軍好。問:八路軍什麼地方好?答:從前八路軍駐在我們村中,給我們磨面、掃院、喂牲口、抱小孩,好像一家人一樣。
閻錫山得知后,特意給所屬部隊發了一封電報,原文發去上述對話。
這封電報產生了多大效果不得而知,但他和他的軍隊卻沒有辦法學到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和本色。
卡爾遜,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美國駐華使館海軍參贊,來到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考察,所見所聞讓他深深折服:“我憑我整個的心,憑那賦予我以意識的一切,深知這支軍隊的崇高目標和正直……我願意一同生活和工作的是八路軍。”
“上帝”,是怎樣被感動的?答案,其實就寫在抗戰烽火燃燒的千山萬壑間,寫在無數抗日老戰士一生難忘的經歷裡。
新四軍老戰士游梅耀,在戰斗中多次負傷,但在老鄉無微不至的照顧下都化險為夷。
“解放后好幾次體檢,醫生都說我的肝上有疤痕,我告訴他們那是子彈打的,醫生都為之稱奇。其實,這奇跡是鄉親們創造的。為了給我吃肉養身體,房東大娘一狠心,把家裡的一條小狗都殺了……”
游梅耀生前常說:“這麼多年來,我常想,如果能再見到為我養傷的大娘,我一定跪下來給她磕個響頭,叫一聲娘!”
(解放軍報記者 宋子洵 採訪得到龔偉、孫燁、童康、楊仕偉大力支持)
記者手記
“人格力量”可移山
劉伯承元帥曾這樣追問:老百姓不是命中注定要跟我們走的,為什麼不跟別人走呢?回望抗戰烽火,正是由於人民軍隊實實在在為人民謀幸福,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英勇犧牲,才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支持和追隨,壯大了革命隊伍,戰勝了凶惡敵人。
習主席指出:“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不但要有強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體現為我們黨的正確理論,人格力量集中體現為我們黨的優良作風。”重溫抗戰時期我黨我軍優良傳統,我們更加信服這種“人格力量”。“人格力量”可移山,“人格力量”可填海,唯有把“人格力量”永遠發揚光大,人民軍隊方能永葆純潔光榮,無往而不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