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火箭軍某部氣象觀測哨——
觀風測雨:慧眼辨識“戰場風雲”


哨所氣象專業小組開展教學。閔定磊攝
烈日當空,柏油馬路被晒得發軟,混合著瀝青味的陣陣熱浪扑面而來,空氣黏稠得如同化不開的糖漿,連蟬鳴都透著幾分嘶啞。
三伏時節,記者頂著烈日,探訪火箭軍某部氣象觀測哨。當人們還在空調房裡享受清涼時,扎根深山的氣象兵們正與酷暑較量,用忠誠和奉獻守護著一個約定——每天放飛氣象探測設備,准時“叩問”高空。
“到了。”記者順著該部龔參謀手指的方向看去,一頂迷彩帳篷坐落在山坳間一處空地上。陽光照射在氣象探測設備表面,折射出一層光暈。
二級軍士長廖文明盯著屏幕調試設備,指尖在平板電腦上快速滑動。他告訴記者,這是在為設備充氣做准備。
“過去使用化學制氫,不僅要手動調配藥液,還得時刻看著壓力表,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安全問題。”指著旁邊的水電解制氫裝置,廖文明告訴記者,“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制氫已實現全自動化,觸屏操作、方便高效,氫氣純度可達99.8%。”
“設備雖然升級了,但該走的流程一步也不能少。”他抬頭指了指天空,“這個季節,空氣濕度大,會影響設備上升速率,得時刻關注終端數據,根據數據變化調整充氣量。”
與天地對話,與風雲共舞,俯仰之間觀風測雨。廖文明說,天空是他仰望最多的地方。
校准方位、核對參數……廖文明快速走向任務點位。
“3、2、1——放!”隨著一聲輕響,氣象探測設備拖著尾繩扶搖直上,很快在天空中化為一個微小的白點。
這個過程中,廖文明始終緊盯終端屏幕,直到數據回傳指示燈全部變綠才鬆了口氣。記者看到,終端屏幕上實時顯示風速、濕度等氣象信息,並同步傳輸至數十公裡外的指揮所。
廖文明告訴記者,以前傳輸數據,得用車載接收機傳回指揮所。遇到復雜地形影響傳輸信號,就得扛著設備爬到山頂“找”信號。
“如今技術手段升級,氣象探測設備一上天,就能自動將數據傳回地面終端,既快捷又穩妥。”廖文明說,新設備投入使用后,數據回傳准確率從不到90%提升到接近100%。上個月,哨所還被上級評為“智能保障先鋒崗”。
“山裡條件苦,有沒有想過換個崗位?”看著他被晒得發紅的脖子,記者忍不住問。
廖文明一邊低頭調試設備,一邊自豪地回答:“去年,上級評選‘感動軍營人物’,我開始以為這種榮譽輪不到咱,結果榜上有名。評委會給出的評價是:你把年輪刻進深山,用數據鏈串起空天。有這句評價,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正午時分,氣溫越來越高。記者試著摸了一下金屬支架,燙得急忙縮回手。
“最熱的時候,地表溫度超過50℃。”廖文明挽起袖口,胳膊上黑白分明的“分界線”格外顯眼。
說話間,列兵小王拿著氣象報表跑過來:“班長,下午可能有強對流天氣,上級要求加大氣象觀測頻率!”
“不怕風雨不怕雪,就怕夏季總變天。”廖文明接過氣象報表說,哨所所在地夏季天氣變化頻繁,為確保精准掌握天氣變化趨勢,放飛氣象探測設備的頻率較其他季節大幅增加。
“放飛頻率越高,數據傳輸越容易出現問題。”廖文明回憶,以前使用老設備探測時,最揪心的就是“等數據”。“那時的設備數據傳輸速度較慢,有時候放飛很久,第一組數據才能傳回地面。”對於氣象觀測來說,數據的時效性至關重要。如今,氣象探測設備“科技感”滿滿,不僅有效解決了數據傳輸的速度問題,廠家還結合官兵建議,針對性研制專門隔熱涂層,烈日暴晒下,即使設備表面溫度超過50℃,內部搭載的溫濕度傳感器、數據記錄儀等精密元件依舊保持穩定狀態。
廖文明告訴記者,上次台風過境前,他們依靠智能終端,提前一小時捕捉到相關數據,機關據此及時調整了演訓計劃。
氣象探測設備,一頭連著天地風雲,一頭連著戰場打贏。從化學制氫、爬山“找”信號,到自動傳輸、全流程智能化,新設備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但這群氣象兵對使命的追求始終如一。
為保障訓練任務,氣象兵們要始終保持24小時待命狀態。那年除夕夜,為收集上級要求的一項氣象數據,廖文明堅守崗位,在山頂上獨自吃盒飯。他說,那是最難忘的一頓年夜飯。
“設備越先進,越要把‘堅守深山、甘於平凡’的優良傳統守住。我們的崗位雖小,卻連著天地,更連著氣象兵的使命責任。”廖文明說,如今哨所觀風測雨的手段越來越豐富,大家履行使命的底氣也更足了。
離開氣象觀測哨時,夕陽把山巒染成了金紅色。幾個氣象兵的身影映在終端屏幕上,與跳動的氣象數據疊成一幅生動的剪影。
記者抬頭仰望天空,那升騰至高空的氣象探測設備,如同氣象兵們放飛的信念和理想:准時、及時、連續。
這是一代代氣象兵對使命的堅守,也是他們共同的誓言。(曹四春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科技重塑戰位
■陳典宏
炎炎夏日,人跡罕至的大山深處,火箭軍某部氣象觀測哨的科技含量令記者印象深刻。
水電解制氫裝置穩定運行,純淨水倒進去,氫氣即可平穩產出,全程無異味、無殘留﹔顯示屏上的數據實時跳動,現代化設備自動調控每一個技術參數,精准且高效﹔數據接收系統自主運轉,氣象探測設備傳回的信息經衛星鏈路導入智能終端,氣象兵們利用終端就能查看分析結果。
如果不是實地採訪,記者也許會以為這是一個位於現代化都市的高級實驗室。
“以前放一次氣象探測設備時間長,現在隻需半小時。”哨所官兵的話,讓記者不禁感慨,這種變化的背后,是科技對戰位的重塑——高效和安全不再是選擇題,精准與便捷成了“新日常”。科技強軍的力量,已在大山深處扎下根、結出果,不僅給官兵堅守戰位提供了更多手段,也“刷新”著官兵的思維和理念。哨所官兵說,新設備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不加強學習就很難用好這些“新戰友”。
那一刻,記者有一種感覺:那電解槽的嗡鳴聲與服務器的運轉聲,是科技力量在大山深處奏響的戰位旋律。
“一屏”在手,心中無憂
■火箭軍某部二級軍士長 廖文明
今天輪到我和小王執行高空氣象探測任務。天剛蒙蒙亮,我們就扛著設備往觀測點走。濕熱的風裹著草葉的清香扑面而來,我們的后背很快就被汗水浸透了。
“檢查氫氣管路,壓力正常。”小王蹲在地上調試設備。這套水電解制氫裝置真省心,按一下按鈕,高純度的氫氣就會順著管道充進氣象探測設備,比過去使用化學藥劑安全多了。呼吸一口空氣,聞不到一點異味。
“放!”隨著小王一聲喊,我慢慢鬆開手。氣象探測設備拖著尾繩升起,那尾繩像一根心系使命的線,牽引著我們的目光投向高空。
以前執行氣象探測任務,我們得在車載設備前長時間蹲守。如今,新系統直接接入智能終端,氣象探測設備將數據自動回傳,溫度、濕度、風速曲線等在終端屏幕上顯示得清清楚楚。
突然,風速曲線猛地“上躥”,數值瞬間超過預警線。我通過終端屏幕查看設備實時高度——8000米,正是氣流最紊亂的高度。以前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大概率得重來一次。
但現在我們一點也不慌,因為新設備具備自動濾波校准功能。果然,幾分鐘后,屏幕上的風速曲線慢慢平穩下來。小王長舒了口氣:“新設備,真靠譜!”望著天空中逐漸模糊的白點,我心裡清楚,它傳回的那些數據,將變成空情研判的重要依據,為指揮部“一錘定音”提供數據支撐。
(曹四春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